发展历史
明朝以前,境内山高岭峻,居民绝少。明朝初年,瑶族、壮族始迁徙至今金秀县境内居住,官府开始了对金秀县境内的统治。今县境东北部属平乐府永安州(今蒙山县),南部属浔州府桂平县、平南县,西部属柳州府象州,北部属平乐府修仁县、荔浦市。
清代,今金秀县境域归属沿明时不变,但划界更为明确。清乾隆三年(1732年),修仁县府在桐木圩附近立 “象州修仁交界” 界碑1块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,永安州府在金秀县中心山区忠良乡永和村土县屯东立“永安州至图县(即土县)村西界”碑1块。今金秀镇大部、三角乡、桐木镇(仁里、古院、那马、泰山等村除外)、头排镇、三江乡属平乐府修仁县,长垌乡(原名东北乡)、六巷乡(原名东南乡)大部及大樟乡的大樟、花炉、三古村,桐木镇仁里、古院、那马、泰山等村,属柳州府象州,大樟乡西南部(原名翁祥村)属柳州府武宣县,大樟乡东南部(今瓦厂、双化、玲马、新村各一部,六巷乡东南部)属浔州府桂平县,罗香乡(另含今金秀镇罗孟村、忠良乡六干村)属浔州府平南县,忠良乡大部属平乐府永安州。宣统元年(1909年),官府将金秀县境内中心山区划分为金秀、罗香、滴水、六巷等4个团,总团设在罗香乡罗运村。金秀团辖今金秀镇大部和三角乡全部、忠良乡大部及长垌乡小部,罗香团辖罗香乡全部及金秀镇罗孟村,滴水团辖长垌乡大部,六巷团辖六巷乡和大樟乡大部、团,为军政合一的组织,偏重于军事。清朝政府还分别委任4名瑶族团总,并分授五品军功。
民国时期,各县分管大瑶山的地域不变,但更加强了对今金秀县境内的统治。民国22年(1933年),大樟、长垌、六巷、罗香等地先后成立乡组织。民国31年 (1942)年,国民党政权设立金秀设治局。设治局下辖永宁(今金秀镇)、崇义(今三角乡及三江乡一部分)、东北(今长垌乡)、东南(今六巷乡)、木山(今大樟乡大部及桂平市木山村)、罗香、罗运、平竹(以上三地今属罗香乡)、古朴(今金秀镇共和村、忠良乡双合村一部和六干村)、岭祖(今忠良乡三合村岭祖一带)、三合(今忠良乡三合、双合一部、永和、高源及车田、中山、林秀等瑶族村寨)、贵山(今金秀镇和三江乡与荔浦市三河乡交界一带)、翁祥(今大樟乡新村及花炉村大部)等13个乡,各乡接受金秀设治局及周围各县双重管辖。
1949年12月1日,大瑶山解放。
1952年5月28日,大瑶山瑶族自治区(金秀瑶族自治县前身)成立,属平乐专区管辖。1955年8月26日,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改称大瑶山瑶族金秀县,属平乐专区管辖;1958年7月改属柳州专区管辖。1966年4月8日,县名又改称金秀瑶族自治县。
1984年7月17日,国务院批准,原属象州县的桐木公社、鹿寨县的头排区划入金秀县。同年10月,撤销公社体制,桐木公社改为桐木镇,头排区不变,其他公社改为乡,各乡镇成立人民政府。1987年4月金秀乡和金秀镇合并,称金秀镇;头排区改为头排乡。1987年8月增设七建乡和三江乡。1994年4月,头排乡改为头排镇。
2002年11月柳州地区撤销后,金秀县划入新成立的来宾市。